新聞資訊
國內經濟下滑-東北地區面臨的三大結構性“軟肋”
日期:2024-08-09 16:47
瀏覽次數:2078
摘要:
國內經濟下滑-東北地區面臨的三大結構性“軟肋”
德銀近日發布月度報告指出,2015年中國經濟并沒有出現硬著陸,但是就地區經濟來說,這個答案就存在不確定性,外界需要留意中國經濟可能存在的尾部風險,其中就包括東北地區的經濟。
依據德銀發布的研究報告,我們先來看圖說話:
工業生產
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*新數據,2015年東北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長同比下降至-3.0%,其他地區的平均值為7.5%。
固定資產投資
2015年,東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降至-11.6%,而2004年-2014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值為25.5%。其中,...
國內經濟下滑-東北地區面臨的三大結構性“軟肋”
德銀近日發布月度報告指出,2015年中國經濟并沒有出現硬著陸,但是就地區經濟來說,這個答案就存在不確定性,外界需要留意中國經濟可能存在的尾部風險,其中就包括東北地區的經濟。
依據德銀發布的研究報告,我們先來看圖說話:
工業生產
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*新數據,2015年東北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長同比下降至-3.0%,其他地區的平均值為7.5%。
固定資產投資
2015年,東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降至-11.6%,而2004年-2014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值為25.5%。其中,房地產投資受創*為嚴重,下降近30%。其他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雖然也出現了下滑,但是增長依舊可觀。
實際進口&財政收入
在進行價格調整后,東北地區2015年實際進口下降約13%,而其他地區的降幅僅為2%左右。而就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而言,2015年前10個月,東北地區政府收入減少逾20%,而其他地區的政府收入則出現了11.4%的增幅。此外,東北地區名義GDP增長放緩至1.0%,其他地區的名義GDP增長為6.2%。
東北地區面臨的三大結構性“軟肋”
德銀認為,東北地區面臨的三大結構性“軟肋”是導致該地區經濟數據表現糟糕的三大因素。
首先,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受限于該地區的舊式工業結構。能源行業和大宗商品生產等傳統工業是該地區的支柱產業,這與中國當下的經濟結構再平衡,即從投資制造業導向型向服務業消費導向型的轉變格格不入。更糟的是,由于投資和制造業在整個經濟中的重要性出現下滑,東北地區的工業產品需求銳減。
其次,國有企業的占比較高。東北地區國企資產占比超過50%,而其他地區的僅為38%。國企的低效和高虧損率并不鮮見,但是東北地區尤其嚴重。該地區2014年的國企虧損率達32.4%,而其他地區國企的虧損率為26.2%。
*后,人口增長放緩成為東北地區房地產市場疲軟的“罪魁禍首”。東北地區面臨人口遷徙的壓力,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,東北地區每年的凈遷出人口數達200萬人。受此影響,東北地區的人口增長慢于其他地區,*后導致該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房地產市場庫存積壓。
相較于投資、進口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,2015年東北地區居民收入和消費受到的沖擊并不大。其中,2015年前三季度東北地區的城鎮居民收入增加7.3%,盡管這一數據仍低于其他地區,但是二者的差距較小。
德銀認為,東北地區似乎出現了硬著陸,但是造成的社會影響(即對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影響)并不大,究其原因有兩點,即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對該地區提供了支持。
就地方政府的支持而言,德銀認為大部分來自于中央政府,因為從上述數據來看,東北地區本地政府的財政收入并不樂觀。
此外,德銀認為信貸支持應該是中央政府對東北地區所提供的一大“援助”。從以下數據可以看出,2015年東北地區的經濟表現雖然不佳,但是信貸增長卻從13.8%增至15.3%,增速遠超其他地區。
不過德銀指出,信貸支持只是短期的良方,不是解決東北地區結構性問題的長期性解決方案,并且信貸支撐還存在效率成本的問題。2015年末,中央政府提出了解決僵尸企業的風險,這被視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部分。
放眼2016,東北地區是否還能繼續獲得可觀的信貸支持,是外界判斷中央政府就供給側問題中解決僵尸企業風險態度的標準。
上海希倫流體科技有限公司制造旋片式真空泵 水環式真空泵 不銹鋼磁力泵等等
依據德銀發布的研究報告,我們先來看圖說話:
工業生產
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*新數據,2015年東北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長同比下降至-3.0%,其他地區的平均值為7.5%。
固定資產投資
2015年,東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降至-11.6%,而2004年-2014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值為25.5%。其中,房地產投資受創*為嚴重,下降近30%。其他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雖然也出現了下滑,但是增長依舊可觀。
實際進口&財政收入
在進行價格調整后,東北地區2015年實際進口下降約13%,而其他地區的降幅僅為2%左右。而就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而言,2015年前10個月,東北地區政府收入減少逾20%,而其他地區的政府收入則出現了11.4%的增幅。此外,東北地區名義GDP增長放緩至1.0%,其他地區的名義GDP增長為6.2%。
東北地區面臨的三大結構性“軟肋”
德銀認為,東北地區面臨的三大結構性“軟肋”是導致該地區經濟數據表現糟糕的三大因素。
首先,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受限于該地區的舊式工業結構。能源行業和大宗商品生產等傳統工業是該地區的支柱產業,這與中國當下的經濟結構再平衡,即從投資制造業導向型向服務業消費導向型的轉變格格不入。更糟的是,由于投資和制造業在整個經濟中的重要性出現下滑,東北地區的工業產品需求銳減。
其次,國有企業的占比較高。東北地區國企資產占比超過50%,而其他地區的僅為38%。國企的低效和高虧損率并不鮮見,但是東北地區尤其嚴重。該地區2014年的國企虧損率達32.4%,而其他地區國企的虧損率為26.2%。
*后,人口增長放緩成為東北地區房地產市場疲軟的“罪魁禍首”。東北地區面臨人口遷徙的壓力,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,東北地區每年的凈遷出人口數達200萬人。受此影響,東北地區的人口增長慢于其他地區,*后導致該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房地產市場庫存積壓。
相較于投資、進口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,2015年東北地區居民收入和消費受到的沖擊并不大。其中,2015年前三季度東北地區的城鎮居民收入增加7.3%,盡管這一數據仍低于其他地區,但是二者的差距較小。
德銀認為,東北地區似乎出現了硬著陸,但是造成的社會影響(即對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影響)并不大,究其原因有兩點,即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對該地區提供了支持。
就地方政府的支持而言,德銀認為大部分來自于中央政府,因為從上述數據來看,東北地區本地政府的財政收入并不樂觀。
此外,德銀認為信貸支持應該是中央政府對東北地區所提供的一大“援助”。從以下數據可以看出,2015年東北地區的經濟表現雖然不佳,但是信貸增長卻從13.8%增至15.3%,增速遠超其他地區。
不過德銀指出,信貸支持只是短期的良方,不是解決東北地區結構性問題的長期性解決方案,并且信貸支撐還存在效率成本的問題。2015年末,中央政府提出了解決僵尸企業的風險,這被視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部分。
放眼2016,東北地區是否還能繼續獲得可觀的信貸支持,是外界判斷中央政府就供給側問題中解決僵尸企業風險態度的標準。